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感受敬业的力量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7-16 08:30:36   
    感受敬业的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上“地气”。7月15日,中宣部全民敬业行动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龙都濮阳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宣传部门的代表,以饱满的热情、学习的心态、探索的眼光,深入我市的企业、医院、社区、学校等处,通过现场观摩、聆听介绍、互动交流等方式,仔细品味这座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全力干好8小时,用心做好手上事”为主题的全民敬业行动的城市所蕴涵的独特魅力,认真寻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看不够    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学业和工作。敬业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重要价值准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彰显着爱国,体现着诚信,反映着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中更具有基础性和实践性。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向群众灌输敬业理念,让敬业成为群众的一种习惯,成为与会代表现场观摩的重点。    现场观摩的第一站是惠成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展厅和办公区域内张贴的一幅幅敬业标语,吸引了与会代表驻足观看,并受到了大家的热烈好评。特别是该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制订的爱岗敬业“十八点”(说话少一点,脾气小一点;做事多一点,理由少一点;换位想一点,责任记一点;务实多一点,吹牛少一点;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脑筋活一点,创新高一点;业务精一点,谦逊要一点;态度好一点,宽容多一点;品行正一点,学习多一点),更是让与会代表纷纷拿起手中的手机、相机拍照留存。    “敬业就是不讲条件,不找借口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关爱学生、提升自己,这就是敬业。”“用心做好分内工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市第七中学,一块约3平方米的“敬业大家谈”板报栏格外醒目,富有创意的形式,贴近工作的内容,让与会代表赞叹不已。    盟城小区便民服务中心不仅有图书室、老党员手工艺室等专门供居民休闲的场所,也有志愿服务站、心理健康辅导站等专门为居民排忧解难的场地。在志愿服务站,当看到“老王帮你修”志愿服务队的队员正手持工具帮居民修理自行车时,一个代表迅速按下了相机快门,并直言这样的画面拍多少都不算多。    赞不停    对于我市开展的全民敬业行动,无论是在现场观摩环节,还是在私下交流时段,与会代表都不乏赞美之声。他们纷纷表示,濮阳的典型经验看得见、摸得着,值得学习和借鉴。    市人民医院医生韦德华十几年如一日,在病房里谱写了一曲曲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她年仅13岁的女儿在命题作文《给妈妈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多想妈妈能抽出时间陪陪我,哪怕一天”,韦德华的敬业程度不言而喻。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在今年3月中宣部公布的第一批50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中,韦德华榜上有名。当工作人员介绍完韦德华的事迹后,不少代表已是眼含泪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研究处处长林辉表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更多这样的典型。    市敬业堂总堂是我市开展敬业培训的主要场所,包括“三李精神”展厅、“最美敬业人”展厅、全民敬业行动展厅、敬业堂总堂4个部分。在这里,与会代表详细了解我市全民敬业行动发展历程,认真聆听敬业典型的感人故事。尤其是在“最美敬业人”展厅,一幅幅展板详细记录了最美警察魏振功、最美“的哥”郭志社等在我市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最美敬业人的先进事迹,让与会代表仿佛置身于全民敬业行动的浪潮之中,个个激情万丈。天津市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李洪喜说:“敬业典型值得称赞,但濮阳挖掘、宣传敬业典型的做法同样值得称赞。”    学不尽    我市自去年8月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全力干好8小时,用心做好手上事”为主题的全民敬业行动以来,各级各类市民文明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敬业培训活动,累计培训50万人次;在党政机关、窗口服务行业打造市级以上文明服务窗口46家,创评雷锋示范岗100个;对照敬业标准,全市涌现出最美敬业人1100人。“让敬业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超越敬业标准”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追求。对此,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濮阳将全民敬业行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让大家取得了真经,回去后活学活用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贺懋燮说:“濮阳开展的全民敬业行动,是对敬业精神的提炼,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鲜活化,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让我们很受启发。”    对于贺懋燮的看法,开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何利军表示赞同。他说,只有人人爱岗敬业,社会才能更加美好,才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濮阳开展的全民敬业行动,不仅敬业标准明确具体,敬业评价也是突出了一个“实”字,确实值得学习借鉴。    和他们有着相同想法的代表还有很多。不少代表纷纷表示,如何把从濮阳学到的经验,转化为推动本地区工作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回去后重点思考的问题。(早报记者 王金勇)

责任编辑:李俊